欢迎您来到绍兴写字楼网!
000
佳兆业在香港召开2016年度业绩会。这是佳兆业停牌两年恢复上市后首次召开业绩会。消失在公众视野两年之久的佳兆业主席兼执行董事郭英成,重新现身。
在业绩发布会上,佳兆业提出2017年400亿元销售目标,并称未来两到三年,将朝着1000亿元年度销售目标努力。
谈及未来发展,佳兆业管理层表示信心满满。不过,重新复牌的佳兆业如何摆脱旧日阴影,走向重生,仍有待检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佳兆业此次能够复牌是多方退让的结果,其现有的财务数据仍有无法解释的"旧伤”,这在未来仍会造成不利影响。
突围2017
3月27日,佳兆业正式复牌。复牌当日佳兆业以2.5港元开盘,最高升至2.92港元,收盘价为2.43港元,上涨55.77%。复牌前夜,停牌两年之久的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了2014年至2016年共五份业绩公告,并宣布已达成全部复牌条件。
佳兆业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佳兆业全年录得合约销售金额为298亿元,同比增长222%。2016年全年营收178亿元,同比增加62.6%,未来2年已锁定营业收入280亿元。但是,佳兆业去年亏损3.48亿元。
对于如何扭亏为盈,郭英成表示,2016年,佳兆业有特别多费用,而且重组刚完成,对公司财务表现不一定能很好反映出来。按现在公司营运、财务等状况表现,对2017年很有信心。
郭英成的信心一是缘于佳兆业拥有一线的优质资源,二是基于城市更新方面的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佳兆业已储备1300万平方米面积旧改项目,其中90%在深圳,其余分布在广州、珠海、上海等城市。佳兆业还介绍,1300万的土地储备可售面积在2000万平方米,货值肯定是过万亿,转亏为盈不是问题。
有业内人士分析,佳兆业拥有大量优质的资产,销售业绩可期,未来看好佳兆业股价表现。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即便在停牌的2015年和2016年,佳兆业仍然位列全国销售百强。
不过,也有业内房企人士表示,自去年9•30以来,随着热点城市调控不断加码,市场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佳兆业想短时间内持续实现业绩突围还是会面临很多困难。
同时,由于核数师对公司2014年的部分财务数字拒绝发表意见,这相当于董事会给市场一份数字未经过审计保证的财务报表。这一定会对佳兆业未来海外发债造成影响,毕竟他们曾出现过债务违约和财务造假等缺乏诚信的行为。
"以后不论是投资佳兆业或者认购佳兆业债务的投资者都需要承担对缺乏准确性的财务报表做出决定的责任,这令佳兆业在未来在股票上还是债券上都面对类似负面后果。”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
2014,一道长久的伤痕
2015年7月23日,佳兆业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复牌的5个条件分别为:刊发财务报告及解决核数师提出的关注事项、证明公司有足够的营运资金、证明公司有适当的内部监控系统、对核数师提出事项进行调查并解决发现的问题、向市场发布公司的重要资料。
截至2017年3月26日,上述五个问题才算初步解决,然而佳兆业在2014年的财务问题却成为谜一样的存在。
2014年11月,因其创始人郭英成卷入深圳落马高官蒋尊玉案,佳兆业房源被限制交易,公司现金流枯竭、陷入债务危机。期间,佳兆业还经历了"战神”孙宏斌试图收购佳兆业又退出风波,并引爆佳兆业财务作假事件。
彼时,孙宏斌曾坦言,"如果佳兆业复牌了,佳兆业的小股东应该把股票赶紧卖掉;但佳兆业复不了牌,它的年报永远出不来!”
随后,佳兆业长期聘用的审计机构普华永道针对佳兆业2014年度财务报告审核时发现了6项审计问题,致使2014年度业绩未能准时发布,佳兆业因此被长期停牌。
佳兆业在今年3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该公司资产净值为144.5亿元,较2013年的163.4亿元减少11.6%。其中2013年的资产净值数额亦已在2014年年报中予以调整。
针对这份年报,佳兆业重新委托的致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表示"不发表意见”。该会计师事务所解释说:由于事故的不寻常性质,该所未能取得充分证据。以确保相关交易的性质及商业实质是否已经妥善披露。
对佳兆业2015年和2016年的财务报表,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则明确表态,认为这两份年报真实而公平地反映了佳兆业的财务状况,仅提醒:该会计师事务所"不发表意见”的2014年年报数据,有可能对该公司2015年与2014年的财务数据的可比性以及比较资料造成影响。
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黄立冲对和讯房产表示,佳兆业能够复牌是考虑多方利益和压力多方退让的结果,因为其牵涉的公众利益太多,不让佳兆业复牌也不符合公众利益。
"佳兆业董事会成员把财务造假的责任归因于其员工个人,但从表面上来说已经离开的负责员工似乎并未见从造假中获得任何好处,看起来仅是他们个人觉得公司债务过高,利息升高而为老板打抱不平的员工,同时致同出具的内控报告中也没有触及敏感问题的处理,而留到以后慢慢解决。”黄立冲说。
在黄立冲看来,佳兆业把财务造假责任归因于个人,但造假是部分员工自发性的行为监管机构是否会接受,会不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调查,这件事情还有待观察,即便有结果也是3-5年之后。
编辑: